当前位置:首页 > 商业 >

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经营与管理行为愈演愈烈 严重破坏游客体验感2022-09-27 08:42:34 | 编辑:tansiya | 来源:杭州日报

“进入古镇,到处都是红柳烤肉、臭豆腐、大鱿鱼、奶茶、工艺品铺子,招牌都差不多,建筑样式也大致相同,不同的可能只有明信片上面的地址。”来自游客邹先生的吐槽,大概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。

据媒体报道,今年暑期有很多游客投诉景区过度商业化的问题,包括景区内购物场所数量较多、面积较大、经营秩序欠佳;商业街过长,景观质量差,普遍存在不明码标价、服务质量差等经营不规范问题;广告较多,影响景区旅游品质,等等。

从本质上说,旅游休闲本身就是一个商业化服务,景区商业化也是旅游服务的题中之义。适度的商业化开发,不单是为了满足市场及游客消费所需,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。一方面,适度的商业化开发可以增加景区收入,能给景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;另一方面,提供商业化空间和平台,可以助力农特产品销售、增加当地用工、辐射周边旅游服务等,从而带动周边百姓和区域共同发展,实现景区的社会带动效益。

问题就在于,许多景区的商业化操之过急、用力过猛,只重利益过度开发,破坏游客的旅游体验感,反而影响景区长远发展。近年来,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经营与管理行为愈演愈烈,已经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,过度商业化正在扼杀景区的元气。它不但会给景区造成负面评价,而且会过度消耗景区资源,破坏自然景区的生态环境,破坏人文景区内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,破坏景区及周边的本土文化,影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。景区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,就必须避免落入过度商业化怪圈,别让景区的商业密度和广度,稀释了本该有的文化浓度和游客喜爱度。

对于景区而言, 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,如何抉择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,如何摒弃“一锤子买卖”的冲动而寻求持续发展,都是回避不了的问题。能否约束商业冲动、呵护文化传承,是检验景区价值观、文明观和管理水平的“试金石”。景区要根据新时代的消费潮流,及时作出改变,更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、多样化的旅游需求。一方面,要明晰定位、加强整顿,既要从源头上理顺旅游开发体制机制,合理控制开发行为;也要在治理上多下功夫,对景区内的商业乱象进行整治。另一方面,要打破景区“围墙”,推进旅游文化创新,开发个性化的文化旅游项目,走差异化道路,增加旅游景点的竞争力。

整治景区过度商业化问题,不仅需要旅游景区积极探索锐意创新,还需要各地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监管,更需要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。规矩要立起来。一则,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建立中央、地方政府和游客三位一体的旅游监督机制,提高景区的整体质量与服务水平,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。二则,形成长效机制,建立过度商业化评估标准与评估机制,评估的结果与景区评级、复评挂钩,倒逼景区回归正途。(评论员庄媛)

上一篇:1-8月西湖区累计引进高校经济项目224个 促成技术交易额97.59亿元 萧山产业项目“拿地即开工”实现项目审批“跑起来”下一篇:

推荐内容